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你的苦痛,与我相关:一位全科医生的平行病历
医学人文的叙事性反思之作,窥见我国基层医疗发展的“社会史”
ISBN: 9787559844316

出版时间:2022-01-01

定  价:68.00

作  者:陈妙玲 著

责  编:王晓莹,刘汝怡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纪实文学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纪实文学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208 (千字)

页数: 336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作者是一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部分。无论是居民慢性病管理还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作者都处在工作的第一线,时刻面对患者的疼痛、苦难和生死挣扎。通过分享自身多年从医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个普通却又真实的故事,本书试图从“内在理路”来审视现代医学,以及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

陈妙玲,女,甘肃会宁人 ,现居南京。临床医师(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侧重于全科医学专业和叙事医学方向。著有医学生视角长篇小说《十年》,发表“叙事医学”论文及平行病历10余篇,部分叙事医学故事在“网易”“丁香园”等网络平台发表。

图书目录

序言/01

自序/05

第一章|女承父业

女承父业/3

记忆中的女医生/12

不是每一位医生的成长都一帆风顺/19

第二章|别样的大学生

闽南哥/26

思想开放的漂亮女生/30

患宫外孕的女生/32

患卵巢肿瘤的女生/37

患肺结核的男生/40

一位长期发热的男生/42

“甲流”那年/47

大学记忆/53

第三章|F医院的记忆

阿伊莎/65

贝琳娜/75

代价/85

幸存者的最后时光/105

人各有命/114

我在烧伤科的最后一位病人/132

第四章|进修见闻

院领导的朋友来看病/142

我们能为这样的病人做些什么?——纵隔型肺癌患者家耳/149

钱太贵/156

住在高干病房里的女人/164

第五章|社区里的故事

殉情男女:有些错,一旦犯了,就是阴阳两相隔/176

失败的出诊:对于放弃治疗想要回家的病人,社区能做些什么?/182

面对空巢老人,我们该如何尽责?/192

慢病和康复/254

疫情时期/292

结束语/315

序言/前言/后记

自序

想让大家看一本书,总得给一个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王一方教授曾在《最好的告别》总序中这样说:“如今的阅读多少带些偶像情结,让大家读读葛文德得给个理由先。”紧接着,王教授列举了作者葛文德一系列的头衔,这位医生含着金钥匙出生,拥有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克林顿和奥巴马两届美国民主**的医改顾问的头衔。他的履历金光闪闪,让人一看就想追偶像。当然读一本书不是读地位,而是读语言,读书中传递的价值。

葛文德影响了全世界,也影响了我。他给医者提过几点建议,其中有一段话,他这样说:

“做医生以前,我从未写作过。可是当了医生以后,我发觉自己需要写作。尽管医疗工作精密复杂,但所耗费的体力还是大于脑力。因为这是个类似理发行业的领域,医生只能每次为一个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所以这是件苦差事。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你可能会丧失自己更远大的目标,但写作能让你从琐事俗务中抽身出来,对心中的问题进行透彻思考。即使你写东西是为了发泄愤怒和激昂的情绪,也能获得一些感悟。最重要的是,通过把自己的感想告知一些读者,不管这个群体规模是大是小,你都能成为更广阔世界的一部分。就算只是在报刊上就一个话题发表一些想法,你也会发现自己内心惴惴不安:人们会不会注意到?他们会有什么看法?我说什么蠢话了吗?一群读者就是一个社会。发表文字就是在宣称自己是该社会的一员,表明自己愿意做一些有意义的贡献。所以,选择你的读者,写点儿什么吧。”

长久以来,我都觉得自己需要写作,但我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呢?在我写这段文字前,我已经记录了几十个关于疾病的故事。有几次,当我写到那些病人的经历时,都会伤心难眠。没有什么人,比医生更能体会人间冷暖;没有什么地方,比在医院里所看到的死亡,更让人司空见惯。每当我回顾病人的疾病时,我都希望自己能把临床一线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因为在这世上,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会遇到疾病和疼痛。

我写了一些关于从医、病人和疾病的故事,有一些故事跨越了时间,也跨越了地域,而有一些故事就发生在当下。我曾在网络上分享过数篇文章,有些阅读量超过了10万+,评论成百上千,这让我意识到,在这个领域,社会是有需求的,我并不是在自言自语。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有天晚上,她突然要看我写的文字,我就让她从书柜里拿出几本《叙事医学》杂志,那上面有我发表过的平行病历,我找了一两篇,让她去看。那个时候,我正靠在床头用平板电脑写文字,而她则坐在书桌旁的台灯下看杂志。读书和写字都是安静活,我盯着平板没太在意她。可不知什么时候,当我抬起头时,却发现她不是在看杂志,而是将头埋在桌子上。我不知道她发生了什么事,就喊了一声。听到我喊她,她抬起头来。那时我看到她眼眶红红的,正在流泪。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妈妈,你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那时候她正在看《最后的夜晚》,那个故事里,我记录了一个患黑色素瘤的女人在世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知道女儿被那样的生死离别吓着了,就安慰道:“妈妈是医生,这样的事情对医生来说很常见。”她突然从椅子上跳下来,扑到我怀里,伤心地哭起来。

我有点后悔给她看那些记录,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应该看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但她却看到了疾病、挣扎、悲苦和生死离别。我怕她心里有阴影,就抚摸着她的头发不停地跟她讲其他事情。孩子果然心地单纯,她很快就不哭了,也笑着和我说起别的事情来。我以为她就此忘了我写的发生在医院的那些事,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起来。

第二天晚上,她做完作业,又把前一天晚上看过的故事重拿出来看了一遍。

女儿7岁,我料想,一个7岁的孩子对那些故事都有这样的感触,愿意一遍一遍地去看,那作为17岁、27岁、37岁、47岁、57岁、67岁或者77岁的读者,看到这些文字时,又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编辑推荐

成绩斐然的现代医学在延长人们寿命的同时,也正在回应人文的隐忧。

本书是目前国内少数由临床一线医生撰写的叙事医学作品,作者深入基层医疗多年,不论是对疾病的诊治,还是对患者心理的把握与理解,都具有丰富的经验。本书试图从“内在理路”去审视现代医学,从医学最初的人文关怀出发,用“平行病历”的方式去重新书写与患者有关的一切,在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透露出医生的“初心”和最珍贵的“仁心”,对于国内医学人文的写作与普及,十分珍贵。

作者的身份随着她的从医经历一直在变,从小镇医生的女儿,到校医、烧伤科医生,再到去进修,最后到成为一名社区医生,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她作为医生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变化,以及面对不同患者的多元视角与反思;作者自身的职业路径也不断明朗,这与国内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不论是作为颇具自传性质的医学生涯的阶段性总结,还是记录多年所经历的基层医疗事业的变迁,这部作品对于医学生、医生或是广大读者都是很有价值的。

精彩预览

记忆中的女医生

夜班起来,拉开窗帘,外面一片银白。雪纷纷扰扰地飘着,落在地面上,落在窗外的水杉上,落在河岸边砖红色的护栏和干枯的垂柳枝条上,这是新年的第一场雪。江南的下雪天,地面总是渗着水,也许因为天气湿冷,和预料中的一样,病人不算多。快到中午时,雪变小了。外面扫出了一条路,铺着干草垫,一直铺到了医院的大门口;但街边的屋顶上仍铺着厚厚的雪,白茫茫一片,像极了北方的冬天。

二十年前,北方的小镇上,我下了长途大巴车,走在雪花漫天的空旷的街道上,遇见一个人,她站在临街的一座房子旁,老远地看着我。等我走近喊了声“婶婶——”,她才笑着说:“原来是你呀,我还以为是烟雨回来了!”她有些失望,但仍然很热情地请我去她的诊所坐坐。

她是烟雨的母亲,那一年,我刚上大学。烟雨和我同年,是我的小学同学,长我三天,我常常去她家,和她同睡一个被窝。烟雨母亲年轻的时候在镇上的医院里工作,后来因为超生丢了工作。离开医院后,她开了家诊所。但很不幸,那个让她丢了工作的可爱男孩,在六岁时夭折了。

烟雨母亲是我们镇上唯一的女医生,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边远山区,妇女们都是待在家里不出门的,烟雨母亲作为唯一的一位女医生,方圆数十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成就让很多男人都望而兴叹,女人们看她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她为人热情,乐善好施,人人都称赞她。因为烟雨的母亲是医生,烟雨和她妹妹也比大部分孩子都更受乡亲们厚待。

我跟着烟雨母亲进了她的诊室,诊室里烧着壁炉,房子里很温暖。她为我倒了茶,端来一盘油饼,放在火炉上:“赶快烤烤,你看你鼻子都冻红了。”她让我暖好了喝点儿茶,吃点儿东西。我对她又敬又畏,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摘下手套,抱着炉筒取暖。她在整理药架上的瓶子,有灰的地方,就用毛巾擦擦。过了一会儿,她转身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怎么一时想不起来了?”我说:“我叫妙妙。”她就笑起来:“对对对,你看我这记性,怎么连你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了。”

那时候,我是烟雨最好的朋友,我常常去她家,也常常跟着她去她母亲的诊所。烟雨母亲的厨艺很好,做的菜很可口,我十分喜欢。我们每次去,她都会煮荷包蛋。烟雨带去几个小伙伴,她就煮几个荷包蛋。我是她家的常客,每次去她那里,她若是要给烟雨买什么,定会给我也买一份。十八岁之前,我几乎是隔三岔五就往她家里跑,但现在,我在外面上大学才不到一年,她怎么就突然想不起来我叫什么了呢!我看着她,心里默默想:她怎么记性突然就变这么差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我心里这么想着,但却不敢问她。

那天逢集,街上人比平常多,时不时有人进来找烟雨母亲看病。她给人看病的时候,我就坐在旁边的板凳上。进来找她的人都以为我是烟雨。那时,烟雨在北京上学,还没有放假。烟雨母亲就跟他们解释说:“这是陈大夫家的二女儿,烟雨还没回来。”那人就说:“我还以为是烟雨呢!”烟雨母亲看着我,慈爱地笑一下:“这俩姑娘还真有点儿像,我刚才都差点儿认错了。”她一边包药,一边看着我:“你叫什么名字,我怎么又忘了?”

我说:“我叫妙妙。”

她有点儿自责:“你看我这记性,怎么总是忘!”

她将药包好后,一一交代对方。她记不住我叫什么名字,但她给病人交代用药时,交代得很清楚。

病人走了,我全身也烤暖了,想离开她那里赶快回家去。天空飘起雪来,天黑了山路会很不好走。烟雨母亲说:“你这姑娘,这么急干什么。”她非要留我吃饭,“是不是烟雨不在,就不想多待一分钟?”我只好又乖乖地坐下。烟雨母亲做菜又快又好吃,我吃得暖暖的,有那么一会儿工夫,心里暗暗羡慕烟雨:要是我有这么一位既会做菜,又知书达礼、善解人意的母亲就好了。但不知为什么她的记性突然那么差,总是把我叫成烟雨。

我离开时,她给我装了很多东西,让我带回家。有位邻居家的店主过来,说年底要进货,资金周转不开,想跟她借点儿钱,她问:“要多少?”对方说了个数字后,她就爽快地答应了:“好,等孩子走了,我给你送过去。”

我从烟雨母亲的诊所里出去,踩着厚厚的积雪,走了几步后回过头去看,我本想看到她已经放下白色的门帘,将门关上。可是我回头看时,却看到她扶着门帘,靠在门框上。我朝她挥了挥手说:“婶婶再见!”

她就冲我喊:“路上滑,慢点儿走……”

我说:“天冷,你赶快进去吧!”便回过头继续往前走。

“烟雨……”她在我身后喊了一声,我再次回过头,她就笑着喊:“你叫什么名字来着,我怎么又忘了……”

我再次说:“我叫妙妙——”

……

那时我才上医学院,还不知道有一种病叫阿尔茨海默,以为她只是记性变差了,她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也和我一样想,都不知道她已经得了这种病。

我回到家里,把烟雨母亲记性变差的事告诉父亲,父亲说:“这不太正常,她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精神出了问题?”我说:“除了记性差,我没发现别的什么问题。”父亲便也不再追问。

大学期间,我回家的次数比较少。临近毕业的寒假,回到家里,问起烟雨母亲,父亲说:“她现在很唠叨,见着人就说个没完没了,附近的邻居都躲着她,尤其是旁边的店主,骂她骂得很难听。有次她在人家的井边打水,人家就呵斥她,让她下来,说你一个女人家不干不净的,小便都在裤子上,谁让你站到我家的井口上。她刚放到井里的水桶,还没打上水,就被人家骂得硬生生地把一只空桶又提上来。”

我想起几年前那次见面时,那位店主跟烟雨母亲借钱的事,有些愤愤不平,跟父亲说:“烟雨母亲以前对他们那么好,现在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她……”

父亲说:“这几年,她性情变化很大,去年有个女人生孩子难产死了,她给人接生,孩子才下来,女人就大出血,来不及抢救,上转的路上,还没到医院,人就死了。自从那次以后,她的精神就更加不正常了,渐渐地也就没人再去她那里看病了。”

我说:“我想去看看她。”

父亲说:“以后吧,她现在记性更差了,你去了她不一定能认出你来。”

大学毕业两年后的秋天,我回老家,再次问父亲:“烟雨母亲怎么样了?”那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太阳很高、很黄,金灿灿地照在大地上。

父亲说:“你如果想去看她,就去吧,要不下次回来,可能就见不到她了。”

烟雨母亲不当医生了,她已经完全成了一个病人。她从镇上回到了家里,生活早已不能自理,需要家人轮流看护。

那天,天气很好。我买了些营养品,沿着弯曲的小路,去了烟雨家,那是我小时候走过无数次的路。烟雨的两个小弟弟在院子里玩,他们太小,根本不认识我,我喊他们,他们也不理我。烟雨父亲和我打了声招呼后,就出去了。烟雨妹妹把我领到上房里,问我怎么有空回来,是不是请假的。

我说:“我来看看婶婶!”

我跟着她进去,看到她母亲躺着缩在炕角里,嘴巴里正在嚼什么坚硬的东西。她已经瘦得变了形,牙齿脱落了一半,头发毛乱地竖着,眼睛黯然无光,我差点儿认不出她了。我将营养品放在桌子上:“婶婶,我来看你了!”

她嚼着东西的嘴巴突然停下来,看着我问:“你是烟雨吗?你来看我了?”

我说:“我是妙妙,我来看您了。”

她突然从炕上翻起身来,跑到桌子跟前,把我拿来的营养品揣到怀里说:“你是烟雨,这是你给我买的东西吗?”

我说:“是的,这是我给你买的。”

她爬到炕角里,把东西压到枕头下,自言自语地说道:“这是烟雨给我买的!”

烟雨妹妹无奈地笑道:“好,好,你先放下,放到桌子上,是姐姐给你买的,我们谁都不会抢你的。”

烟雨母亲坐起来看着我:“你是烟雨,这是你给我买的?”

我说:“是,这是我给你买的!”

她又开始嚼东西,鼓着腮帮,像含了一颗糖。她动了一下嘴巴,窗外的阳光照进来,我突然看到有一束光从她的嘴巴里反射出来,就让烟雨妹妹看一下她嘴里含的是什么。

烟雨妹妹爬到母亲跟前,托起她的腮帮说:“乖,嘴巴张开我看看。”

烟雨母亲不配合,躲着女儿缩到墙角里:“不给你,不给你,这是烟雨给我买的……”她以为烟雨妹妹要抢她的保健品,就把它藏到身背后。烟雨妹妹说:“我不抢你的东西,你张开嘴,我就看看你嘴里含的是什么。”

烟雨母亲就把嘴巴张开来:那是一块磨平了的碎玻璃。

烟雨妹妹让她把碎玻璃吐出来后,就从炕上下来了。

有邻居进来串门,看到烟雨母亲藏东西,就呵斥她:“你这么小气干什么,下来!”

烟雨母亲吓得不动了。另一位邻居教训她:“你一天脏兮兮的,是不是又把裤子尿湿了,你臭不臭,熏不熏人!”烟雨母亲一动不动地坐着。那邻居跟我说:“你看,你婶婶现在这个样子了,家里全靠烟雨妹妹一个人撑着……真是造孽啊!”

那几位邻居,在烟雨母亲健康的时候,经常受她接济。我看向屋外:夕阳照在院子的墙上,一对天真无邪的双胞胎小男孩正在院子的花园里愉快地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时不时从外面传进来,这是烟雨母亲四十五岁左右时生的孩子,比烟雨小了二十多岁,她母亲生那俩孩子时,她已经出嫁了。两个孩子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成天在家无忧无虑地玩泥巴,只是,烟雨母亲再也不会关注他们了,她已经不知道他们是谁,她只是不停地问我:“你是烟雨吗?你是来看我的吗?”

夕阳落下时,我离开了她家。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小树林,我想起小时候她常常给我们做好吃的;想起刚上大学寒假回家下大雪的那天,在她的诊所里,她一边为我夹菜,一边叫错我的名字;想起我离开时她给我带很多东西,我走了很远,她仍靠在门框上目送我的样子。想起这些,我便泪流而下。

我工作后,有一年冬天母亲病了,我接她来我这边看病。就在母亲生病的那段时间,烟雨母亲去世了。母亲得知消息后哭了,“她还不到五十岁,那么能干的女人,就这样说没就没了……”

烟雨母亲,曾经是母亲仰望过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也是我小时候最敬仰的女性和长辈,可如今,她已经到另一个世界好多年了。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

链接